在各种西方电视剧电影中时不时都有提到一个公司叫做“东印度公司”,比如很出名的电影《加勒比海盗》中就有提到。影视剧中的“东印度公司”出现的形象经常是烧杀抢掠、横征暴敛。那么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是怎么样呢?答案就是:东印度公司是一个绝对的黑社会组织,这种形象出现绝对不是冤枉它了。与它联系最紧密的两个词就是“印度”和“”,它的臭名昭著也体现在上面这两个词上。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在东方进行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组织。1600年成立,获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垄断权。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主要在印度活动,建立商馆、堡垒,拥有军队和舰队。除了一般的生产和贸易,还可以对外征服、统治、宣战、媾和,包括组建军队和发行货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名为公司,但是实则与国家无异。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逐步征服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并入侵缅甸、阿富汗和马来亚等地;向中国走私,掠得大量财富。19世纪前期对印和对华贸易垄断权相继被取消。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打击下被撤销。
为什么称这个公司为“黑社会”呢?它具备黑社会的一些性质。国家政权有一些独占性的合法权利,例如使用暴力,制定法律,收税等等。在国家政权之外行使上述权利,就是非法,就是黑社会的特征。东印度公司并不是政府,但是,它具有上述所有权利,这在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我们知道黑社会经常使用暴力,暴力是黑社会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手段。这一点,在东印度公司那里很明显地存在。东印度公司不光可以对所到之处的当地民众使用暴力,而且可以发动战争,这与黑社会之间大规模火拼、黑社会向警察等执法机构宣战没有本质区别。它的战争对象可以是妨碍它独占贸易权利的西方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不愿与它进行贸易的东方人。黑社会使用暴力也有自己的原则,东印度公司也一样,它可以制定法律,像黑社会老大一样行使“司法独立”的刑事审判权。黑社会老大如果认为某人该死,就等于审判完成,下一步由杀手执行,东印度公司与之没有区别。黑社会为达到目的,可以监禁他人,东印度公司也一样,它有自己的监狱。小的黑社会组织会有自己的打手,大的黑社会组织会有自己的武装队伍,东印度公司则有自己的军队,25万人,比英国国内的国家军队还多。再重复一遍,这是一家股份公司!
1608年,英国人与印度皇帝第一次接触。1613年,公司在印度苏拉特建立第一个商馆,随后不断扩张势力范围。1700年,公司的马特拉斯、孟买、加尔各答三大管区格局正式形成。这一段时间,面对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西方各国都不敢有太多想法,主要采用的扩张手段为向地方小国谋求贸易特权、在商馆设防与建立殖民据点。只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主席为首的一些人试图用武力谋求特权,于1686年发动战争,结果英军大败,公司势力几乎被赶到海上,不得不在1690年与印度议和赔款。
西方列强的机会出现在下一个世纪。1707年,莫卧儿皇帝奥朗泽布去世,印度很快形成割据局面,大量地方势力崛起,互相征战不休,朝廷名存实亡。西方各国趁此机会在印度迅速扩张,摩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英国与法国和荷兰均进行了战争,后两个国家战败,在印度的政治及军事影响基本消失。
清理竞争对手的同时,英国开始夺取印度的土地,孟加拉国成为了公司的突破口。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省督)西拉吉要求英国人拆除加尔各答的炮台,公司不予理会,并收容其政敌,西拉吉于是动武,一度攻占加尔各答。双方在普拉西决战时,被公司收买的西拉吉手下将领贾法尔等人按兵不动,导致印军溃败,英军仅付出死18人、伤56人的代价就获得了胜利。几天后西拉吉被俘,遭到杀害,贾法尔坐上纳瓦布的位置,成为英国扶植的傀儡。这之后公司渐渐获得了孟加拉的大部分管理权,最终于1772年接管了全部权力。孟加拉邻邦奥德在此期间也沦为公司的附属国。
孟加拉国被征服是印度命运的转折点,东印度公司从此开始一步步占领印度,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的战争中先后击败了海德拉巴、迈索尔、马拉特联盟、信德和旁遮普等印度的主要地方势力。1849年,公司兼并旁遮普,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征服。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中开始殖民印度开始,再到1858年消失,这段时间公司一直是印度实际的主宰。
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英国的殖民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手工业,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亡。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
英国的殖民统治还造成了印度的饥荒。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赚钱而横征暴敛,在其统治印度东部以后不久就将田赋提高了近一倍,造成了连年的饥荒,仅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了一千万人,约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在西欧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而在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印度就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
在18世纪,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因此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贸易的独占权。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公司仍透过贸易商和中介从孟加拉走私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高达900吨。源源不绝地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1838年,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战争,最终使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屈辱史。
自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借经商贸易之名,以武力蚕食印度国土,以掠夺对待印度人民,由外来者成为统治者,使印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激烈的变革。变革之中,印度民众除了仇恨之外,还慢慢形成了朦胧的民族意识。随着双方对立情绪的不断增长,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起义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起义历时两年多,卷入了印度六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起义最终失败,但对英国是一次强烈的震撼。
面对起义,英国政府需要寻找一个替罪羊。1858年8月2日,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结束东印度公司的统治,由英国女王接管,印度总督代表英王统治。11月1日,女王正式发布诏书。英国政府此举意在造成政权由其接管后印度面貌将焕然一新的印象,以安抚人心,瓦解起义。
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就这样结束了。此后,公司名存实亡,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1874年1月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宣布解散。这一天,是公司成立273年纪念日的第二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