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考尔斯加德

世乒赛夺一金一银“瑞典王朝”欲历史重演背后功臣竟是他

退役后,佩尔森先是当了一段时间德国名将奥恰洛夫的私人教练,让后者的成绩突飞猛进。随后在2019年,佩尔森正式返回瑞典队担任教练,主要负责执教法尔克和莫雷加德两名年轻球员。执教不久,佩尔森便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他执教的法尔克在布达佩斯世乒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收获男单银牌,仅在决赛中负于马龙。

佩尔森带的另一个弟子莫雷加德也不负师恩,曾多次在青年赛中击败过中国小将,是被很多人看好的“欧洲未来之星”。

莫雷加德打法独特,使用六边形球拍,其重心不在球拍中心,而在靠前位置,反手用削球接发球,六边形球板削过来的球旋转类似长胶,正手直接拍击,六边形球板拍过来的球速度快、力量大,稳定性好。

莫雷加德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一直以来都在跟自己的膝伤斗争。14岁时,他就动过膝盖手术,但之后还是会疼。按他的说法:“走楼梯、训练时都疼。”膝伤破坏了他身体的平衡性,又引发了其他伤病。无奈之下,2020年,没有奥运会任务的他再一次进行了同一位置的手术。好在年轻,恢复起来快,只过了没几个月,他就顺利康复。到2021年休斯敦世乒赛,他已经生龙活虎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天赋,一鸣惊人打进了男单决赛。

瑞典队还有多位正在成长、羽翼渐丰的小将,包括曾在去年卡塔尔公开赛中险些淘汰樊振东的卡尔伯格。瑞典队悄悄地完成了新老交替,摆脱此前青黄不接的局面。时隔多年后,瑞典队或许将再次具备向中国男乒挑战的实力。

瑞典的新三驾马车已现雏形,不但有望超越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对中国队也将构成真正的威胁。佩尔森雄心勃勃,“很多年前我们曾经击败中国队,我相信现在仍然有机会。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计划,相信可以让历史重演。”

《诺斯费拉图》选角!比尔·斯卡斯加德或加盟剧组

经过数年时间的筹备,新版本的终于有了全新的演员安排。据了解,“小丑”正在与剧组商谈加盟的具体事宜,如果一切顺利,他将会在篇章扮演“吸血鬼”一角。

此前,曾有消息报道称将会出演本片的女主角,但后因档期太满而作罢。现在的女主角候选人是莉莉-罗斯·德普。《诺斯费拉图》是德国导演茂瑙的经典作品,影片的故事改编自布莱姆·斯托克1897年推出的传世经典恐怖小说《德古拉》,讲述了经济代理人哈特和吸血伯爵德古拉之间的故事。奥利佛-斯通曾在中讲述这个故事。新版《诺斯费拉图》由创作剧本,有可能带来创新的视角。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这部翻拍片还没有具体的剧情和风格走向。不过,按照罗伯特·艾格斯对恐怖片的热爱程度,这部翻拍的《诺斯费拉图》或许会很有看点。故事设定为“一个哥特传说,讲述在19世纪德国,一个年轻女子与一个古老的特兰西瓦尼亚吸血鬼之间的迷恋,他跟踪她,带来了不可言说的恐怖。”目前,该片暂无具体的拍摄和上映安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哥斯拉大战金刚》男主什么来头?

可以说是好莱坞有颜有身材又有才华的男星代表了,1米93的身高,蓝绿色双眸,立体的五官……相貌英俊的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曾在1999年被评选为

不愧是出身北欧“妖男辈出”的斯卡斯加德家族!全家6个孩子5个在演艺圈,“E大”亚历山大、“二哥”古斯塔、“三哥”萨姆、“四哥”沃特,还有一个弟弟,即在《小丑回魂》里的小丑饰演者比尔·斯卡斯加德,妥妥地一个好莱坞未来演技派。

他们的父亲是曾出演过《黑暗中的舞者》《狗镇》《心灵捕手》《龙纹身的女孩》等经典名作的瑞典著名演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曾在斯德哥尔摩国家大剧院任职十六年,1982年更是凭借《头脑简单的杀人犯》一片拿下第3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近来凭借在现象级美剧《切尔诺贝利》中的精湛演技,荣获金球奖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视最佳男配角奖。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8岁时和父亲一起出演《奥凯和他的世界》,开始踏入演艺圈,很快成为一名备受观众喜爱的童星。轻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得对明星身份毫不在乎的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曾有八年时间拒绝所有角色,选择去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学习政治学、建筑学以及在海军服役。

1997年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入读玛丽蒙特曼哈顿大学戏剧学院,重新经营起自己的演艺事业,2001年凭借在本·斯蒂勒执导的喜剧电影《超级名模》一片中的“鲜肉小配角”进军好莱坞,当年真的是个青涩稚嫩的小帅哥。

顺带提一句,在这部巨星云集的影片里,欧文·威尔逊、米拉·乔沃维奇都有出演,对了,还有表演欲极强的特朗普。

多才多艺的亚历山大还曾尝试自己编导作品,与Bjorne Larson共同编导了短片《干掉一个小孩》,此片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展,还获得了欧登塞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肯定。

另一边,回到瑞典的他先后接拍了喜剧、惊悚、悬疑等多种类型电影,与弟弟比尔·斯卡斯加德一起主演了惊悚题材影片《白水之怒》,在悬疑电影《人性的弱点》中与麦斯·米科尔森搭戏,演了一位腹黑又呆萌的狠角色。当时的演技与麦叔相比虽稍显稚嫩,但其后也通过多种类型角色的尝试,其演技渐趋精炼,出众的外形加上成熟的演技让他顺利了摆脱曾经的童星身份。

2003年亚历山大在好莱坞迎来了爆发期,因出演HBO热门美剧《真爱如血》中吸血鬼艾瑞克一角而受到关注,凭借姣好的面容、完美的身材以及在剧中的大胆演出成为好莱坞新晋男神。

同年,他主演的另一部HBO电视连续短剧《杀戮一代》则是一部以伊拉克战争为题材,十分考验演技的作品。导演及制片起初因担心亚历山大不能在片中流利地狂飙美音英语,而险些让他错过这个角色,但在经过了三个城市的四轮严苛试镜后,他才最终被主创认可,在距离开拍还有三十六个小时登上赶赴拍摄地的飞机。这两部剧将亚历山大在好莱坞的知名度迅速打开,也获得了更多主动权。

成名后的亚历山大更是艺术片与商业片两手抓,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自己的演员之路。

艺术电影方面,他与丹麦著名艺术片导演拉斯·冯·提尔合作《忧郁症》,在其中饰演克尔斯滕·邓斯特羞涩的未婚夫,和基弗·萨瑟兰、夏洛特·兰普林以及与导演冯·提尔合作多次的老爸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等演技派同台飚戏。

还主演了亨利·詹姆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梅茜的世界》,在片中饰演小梅茜的“继父”林肯,这个角色简直是给亚历山大量身定做的,温柔又暖心,陪伴孤独的小梅茜,给予她内心真正渴望的关心与爱,极为圈粉。2018年还与韩国知名导演朴赞郁合作,出演了其执导的间谍题材英剧《女鼓手》,质量奇佳。

商业片方面,2016年史上最帅泰山出现了,他主演了华纳真人电影《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在影片中释放了满满的荷尔蒙,可以说亚历山大的身材是该片最大的卖点。

其后在高分美剧《大小谎言》中饰演一个家暴总裁与妮可·基德曼相爱相杀,完美诠释“斯文败类比更可怕”的家暴男角色。

此外,亚历山大的作品也多次引进中国,其主演科幻冒险片《超级战舰》2012年引进内地,拿下超3亿的票房;今年一月份,他与“卷西”杰西·艾森伯格搭档主演的《蜂鸟计划》在内地公映;但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还是得属前文提到的《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凭此收获了众多中国迷妹。

接下来的作品更是让人倍加期待,已确认出演《女巫》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新作,主创阵容相当吸睛:妮可·基德曼、伊桑·霍克、威廉·达福等演技派,还有去年凭《后翼弃兵》大火的安雅·泰勒-乔伊。其主演的真人版《哥斯拉大战金刚》内地已定档3月26日,届时不仅能在大银幕看到两大顶流怪兽的终极一战,也能看到E大的精彩表现。

网飞8月最新悬疑犯罪剧90后十大当红新星比尔·斯卡斯加德主演

有人喜欢使用浏览器观看影片,有人喜欢下载app或小程序观看影片,但也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在家投屏到电视机观看。一般的网站和app,因为价格原因,没投屏功能,而我们喜欢投屏观看的人,只能借助各类网盘进行投屏观看。

你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网飞新剧《克拉克》,由比尔·斯卡斯加德主演,乔纳斯·阿克伦德([极线高手])执导, 乔纳斯与Fredrik Agetoft、Peter Arrhenius共同操刀剧本。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词来源一个罪犯,就是比尔将饰演的臭名昭著的瑞典罪犯克拉克·欧洛弗森。

克拉克曾因谋杀、抢劫、侵犯人身和贩毒等罪名被判刑,一生中多数时间在监狱度过。其知名的罪行之一是在斯德哥尔摩诺马尔姆广场劫案中与他人共同挟持人质,而这些人质反而对他们产生了感激,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词的来源。

宋美龄曾经有过外遇吗?专家:那是美国记者为赚稿费特意造谣的

提示:在美国标榜的新闻和出版自由的背景下,考尔斯和皮尔逊一样,不过是想赚些稿费而已,但这种赚稿费的行径的方式,实在是让人太难以应对了。宋美龄面对考尔斯所编的“绯闻”选择沉默,也许是感到自己老了、累了,没必要应对也对付不了了。躺着也中枪当然很憋屈,但在有些时候、有些国家是没有办法的。

躺着也中枪指自己什么也没做,没招惹别人却被别人言语攻击给击中、给打击了。虽说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但像这样的事情却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着。宋美龄,1897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 。2003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106岁 。也有过躺着中枪的经历。

蒋介石1922年开始追求宋美龄,除了宋美龄本身的美貌,还有如果能娶到宋美龄,对自己前途上的帮助。但是,宋美龄的母亲非常反对这件事情,原因是她首先认为,蒋介石是个军人,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是一介武夫,多少会有些粗鲁;其次是蒋介石结过婚,把女儿嫁给一个结过婚的人,名声多少有些不好听;最后是,她觉得女儿是基督徒,蒋介石和女儿的信仰不同,两人会很难走到一起。

宋美龄能嫁给蒋介石,除了蒋介石在5年时光中的穷追不舍,还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蒋介石在追求宋美龄的过程中,自身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更多追求宋美龄的资本;二是宋美龄的大姐宋霭龄,不但不反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还常在宋美龄面前历数嫁给蒋介石的种种好处。有了这两方面因素的积极促成,宋美龄的母亲最终向蒋介石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让蒋介石信基督教,蒋介石照办无误,于是在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结婚。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合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是一场政治婚姻,但在这一场政治婚姻的框架下,两人虽说有过磕磕碰碰,比如说,1940年10月,宋美龄赴香港养病,曾拒绝回重庆等等,但通过《蒋介石日记》等书籍来看,两个实际的感情还算不错,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恩爱的。然而,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却被美国人编造出了一场宋美龄出轨的艳遇,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起,至今仍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纷纷扬扬地流传着。

艳遇的男主人公叫温德尔·威尔基,1892年生,律师出身。1940年,与罗斯福一起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大抢总统宝座。作为竞争对手,威尔基在竞选中非常诚实,甚至直言不讳地赞同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方案与外交政策,结果助长了罗斯福的声势、灭减了自己的威风,最终败给了罗斯福。罗斯福做了总统后,觉得威尔基还不错,也许出于“报恩”的目的,委请威尔基做他的非官方代表,飞访世界各地。

1942年9月底至10月初,威尔基访问中国,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陪都”重庆,接见和招待了这位热情奔放而又快人快语的美国总统特使。而宋美龄与威尔基的绯闻也便因此事而起——在威尔基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位叫迈可·考尔斯的美国人,做过记者,也创办过杂志,为宋美龄和威尔基编造了一个非常荒唐和拙劣的艳遇故事。

迈可·考尔斯说,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在重庆的一幢豪华巨宅,是他们在“重庆六天的总部”。威尔基经过了与委员长的数次长谈以及有委员长和夫人参加的每晚的酒宴,“夫人的仪态和风度,令我和温德尔两人都感到心神荡漾”。这样就有了某晚的“盛大招待会”上,主人与宾客“打成一片”的经历。

“有位中国副官告诉我,威尔基找我。我找到威尔基,他小声告诉我,他和夫人将在几分钟后消失,我将代替他的地位,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做掩护。当然,十分钟之后,他们离开了……我像站岗似的站在委员长旁边。每当我感到他的注意力开始游荡时,就立刻慌乱地提出一连串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此这般一小时后,他突然拍掌传唤副手,准备离开。我随后也由我的副手送返宋家。”

我不知道威尔基和夫人去了哪里,我开始担心。晚餐过后不久,中庭传来一阵巨大的嘈杂声,委员长盛怒狂奔而入。伴随他的三名随身侍卫,每人都带了把自动步枪。委员长压制住他的愤怒,冷漠地朝我一鞠躬,我回了礼。

我和侍卫们尾随其后,委员长穿遍了整栋房子。他检查每个房间,探头床底,遍开橱柜。最后,他对两个人的确不在屋里感到满意后,一个道别的字都没扔下就走了。

迈可·考尔斯在这个时候充分发挥了一下他的想象——他很害怕,甚至产生了幻觉——他看到威尔基站在一排射击手举起的黑漆漆的枪口面前,枪声响起,被打成了筛子。他真的害怕了,害怕到无法入眠,只好起身,一个人又喝了起来,边喝边等待最坏事情的发生。然而,他所有的这些表现,都不过是杞人忧天般的多余而已——

清晨四点,一个快活的威尔基出现了,“自傲如刚与女友共度一夜美好之后的大学生”。并在“一幕幕地叙述完发生在和夫人之间的事后”,愉快地表示自己已经邀请夫人同返华盛顿。听了这话,迈可·考尔斯怒不可遏地说:“温德尔,你是个该死的大笨蛋!”

我列举一切的理由来反对他这个疯狂的念头。我完全同意蒋夫人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丽、聪明和性感的女人之一。我也了解他们彼此之间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重庆的报业圈已经有足够多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了。

我还表示届时他的太太和儿子可能会到机场接他,夫人的出现将造成相当尴尬的场面。威尔基听了气得跺脚离去。当时我已经非常疲倦,于是倒头便睡。

事情到这里本已结束,但迈可·考尔斯并没有让它结束,也许是当过记者的他觉得如果这样结束,也有些太对不起他的才华和读者了。为此,他说,第二天早晨时,他和温德尔·威尔基共进早餐,温德尔·威尔基忽然变得“理智”了起来,让他替他转告宋美龄:“告诉她,她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华盛顿。”

去哪里告诉呢?温德尔·威尔基又变得“腼腆”了起来,告诉迈可·考尔斯说是在市中心妇幼医院的顶层,宋美龄有一个公寓,是宋美龄引以为傲的慈善机构,那个地方就是没有被委员长找到的、温德尔·威尔基和宋美龄共度良宵的地方。迈可·考尔斯说——

大约十一点。我到医院要求见夫人。当我被引进她的客厅后,我愚钝地告诉她,她不能和威尔基先生一起回华盛顿。

“是我,”我说,“我告诉威尔基不能随你同行,因为从政治上说,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在我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前,她的长指甲已经朝我的面颊使劲地抓了下去。她是这么的用力,以致在我脸上整整留下了一个星期的疤痕。

“一个星期的疤痕”非常漫长,漫长到了1985年,迈可·考尔斯写了本书,《迈可回顾》,把上述写进书里,写成了威尔基问重庆时,曾与宋美龄产生过的风流韵事。这时候,距温德尔·威尔基1944年因心脏病病逝已经四十多年,但宋美龄还活着,虽说已是一位88岁的老人,但依旧是非常的知名人士,作家、记者们依然可以从她的经历中找到很多“卖点”。而比迈可·考尔斯更先行一步的是另一个美国人,叫皮尔逊。

皮尔逊是美国专栏作家,非常喜欢挖别人的隐私,曾被罗斯福斥责为习惯造谣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当年的美国非常有市场,其全盛时期,全美有800多家报纸为其开辟专栏,除此之外,其每周还在美国全国广播网主持15分钟的脱口秀。早在1974年,皮尔逊的儿子艾贝尔就整理出版了皮尔逊日记,将类似于上述的一段写入了《皮尔逊日记》,另有着比上述更为丰富的情节,比如,威尔基临行时向宋美龄辞行,两人闭门在一起待了二十分钟,威尔基才出来,等等。

《皮尔逊日记》出版后,在商业社会的美国引起极大关注,美国的书店为了把宋美龄变成一个“卖点”,甚至在推荐该书的海报上印刷了威尔基与宋美龄的并列照片,还配上了匆匆的结合的图片说明,使该书在美国得到大卖。一位好事的美国老太太也在就是在这个时候,将皮尔逊日记寄给了台湾的宋美龄。

陆以正,江苏太仓人,192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1947年,陆以正从位于南京的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第一期毕业,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学位。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美军驻云南的翻译官等。1974年为台湾在美国的一位办事人员,亲自参与了对此事的处理。

陆以正后来回忆说,宋美龄收到《皮尔逊日记》后,看到关于自己的艳情内容大发雷霆,让他立即返回台湾,“叫我赶快回去,在《》、《》、《洛杉矶时报》等十大报纸登全页广告,否认这件事,说她宋美龄没有偷人”。但宋美龄没想到,这样做会适得其反,“照她的办等于替这本书做广告,帮他多卖十万份,又成了全世界的笑柄照她(宋美龄)的办等于替这本书(《皮尔逊日记》)做广告,帮他(皮尔逊)多卖十万份,又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之后,宋美龄想到了打官司,给陆以正写了一份授权书,要陆以正全权代理提起诉讼。但是,陆以正并没有着急去办此事,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来出版日记的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公司,后来被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收购,CBS牛气冲天,而且完全是自由派风格。我找了一位律师提出交涉,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谁敢跟CBS打官司?”最后,陆以正找到纽约一个最好的律师叫艾伯仑,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了宋美龄要打的官司——

我们状子递进去一年半左右,双方律师斗来斗去,最后和解。但和解有三个条件:一,对方公开道歉;二,承诺在再版时,将这些文字删去;三,双方律师各自负担律师费,但诉讼费、送达费、存证信函费等700多美元由CBS负担,这更多的是象征性的赔偿。CBS与出版公司经此教训,不但日记的上卷从未再版,中下两册也胎死腹中。

陆以正还回忆说,为了寻找到证人,他下了不少功夫,他最先查到了当年跟随威尔基的两位随员,但他们都不在了,都去世了。不过,他后来通过当地的报纸找到了迈可·考尔斯,“就是后来创办了《LOOK》的人”。陆以正说——

我去见考尔斯,他没想到事隔30年,还有人记得他战时去过重庆,所以还挺高兴的。我问他《皮尔逊日记》所提的故事是否正确,他大笑说:“不可能,绝对没有!”我让他写封信,以当年陪伴威尔基访华记者的身份,说明绝无此事,他爽快地答应照办了。

这事儿应该结束了吧?考尔斯给宋美龄打的官司做人证,宋美龄得到了700美元的赔偿,应该说很圆满了,但让宋美龄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考尔斯却在11年之后,以亲历者的身份,把她的“艳遇”写到了自己的书《迈可回顾》中,也就有了我们在文章之始述说的那段。考尔斯通过把宋美龄的“艳遇”为自己的书找到了卖点,但这位年近90的老人却没有像1974年对待《皮尔逊日记》一样发怒,而是选择了沉默。

杨天石,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

为了以确凿的证据揭露考尔斯所编“绯闻”的荒唐,杨教授依据当时重庆《大公报》的报导和相关档案,及威尔基与考尔斯在重庆的活动安排,发现在整个威尔基访渝期间,由蒋介石主持、宋美龄参加的欢迎宴会只有10月3日晚一次。而这次宴会威尔基与宋美龄始终在场,“十时半许,一夕盛会尽欢而散。”根本没有“出溜”的机会。

在美国标榜的新闻和出版自由的背景下,考尔斯和皮尔逊一样,不过是想赚些稿费而已,但这种赚稿费的行径的方式,实在是让人太难以应对了。宋美龄面对考尔斯所编的“绯闻”选择沉默,也许是感到自己老了、累了,没必要应对也对付不了了。躺着也中枪当然很憋屈,但在有些时候、有些国家是没有办法的。

转载丨杨天石:关于宋美龄与美国特使威尔基的“绯闻”

1985年,美国人迈可·考尔斯(Gardner Milk Cowles)出版了一本回忆录,题名《迈可回顾》(Milk Looks Back),其中写到,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Wendell Lewis Willkie)访问重庆时,宋美龄曾与之有过“风流韵事”,蒋介石发觉后,气愤地率领手持自动步枪的士兵前往捉奸。由于考尔斯是威尔基当年访华时的随员,因此,上述情节很容易取信于人。

1986年,香港《九十年代》杂志10月号译载了考尔斯的有关回忆。1995年,李敖、汪荣祖在其合著的《蒋介石评传》中加以引用,并作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

其后,李敖又单独署名,写作《宋美龄偷洋人养洋汉》、《蒋介石捉奸记》、《宋美龄和谁通奸》等文,陆续发表于《万岁评论丛书》、《真相丛书》、《乌鸦评论》、《李敖电子报》、《李敖大全集》等处。近年来,大陆出版的某些图书、刊物以及网站也都乐于传播此说,竞相宣扬。

如果是里巷儿女之间的偷情,并不值得重视,但是,事情发生在中美两国的三个重要历史人物之间,又经过上述出版物的渲染,就不得不认真加以考察了。

为了考察方便,并利于读者思考、判断,笔者不得不首先引述考尔斯的有关回忆。《迈可回顾》一书写道:

我们旅程的下一站是中国。宋子文——蒋介石夫人的哥哥的那栋现代化的豪华巨宅,是我们在重庆六天的总部。

六天的活动相当紧凑,有威尔基和蒋介石委员长――国民政府领导人之间的数次长谈;有政府官员的拜会活动;还有委员长和夫人每晚的酒宴。其中,夫人的仪态和风度,令我和温德尔两人都感到心神荡漾。

有一晚在重庆,委员长为我们设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在一些欢迎的致词之后,委员长、夫人和威尔基形成了一个接待组。大约一小时后,正当我与宾客打成一片时,一位中国副官告诉我,温德尔找我。

我找到威尔基,他小声告诉我,他和夫人将在几分钟后消失,我将代替他的地位,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做掩护。当然,十分钟之后,他们离开了。

我像站岗似地钉在委员长旁边。每当我感到他的注意力开始游荡时,就立刻慌乱地提出一连串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此这般一小时后,他突然拍掌传唤副手,准备离开。我随后也由我的副手送返宋家。

我不知道温德尔和夫人去了那里,我开始担心。晚餐过后不久,中庭传来一阵巨大的嘈杂声,委员长盛怒狂奔而入。伴随他的三名随身侍卫,每人都带了把自动步枪。委员长压制住他的愤怒,冷漠地朝我一鞠躬,我回了礼。

我和侍卫们尾随其后,委员长穿遍了整栋房子。他检查每个房间,探头床底,遍开橱柜。最后,他对两个人的确不在屋里感到满意后,一个道别的字都没扔下就走了。

我真的害怕了,我见到温德尔站在一排射击手前的幻影。由于无法入眠,我起身独饮,预想着可能发生的最怀的事。清晨四点,出现了一个快活的威尔基,自傲如刚与女友共度一夜美好之后的大学生。一幕幕地叙述完发生在他和夫人之间的事后,他愉快地表示已邀请夫人同返华盛顿。我怒不可遏地说:“温德尔,你是个该死的大苯蛋。”

我列举一切的理由来反对他这个疯狂的念头。我完全同意蒋夫人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丽、聪明和性感的女人之一。我也了解他们彼此之间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重庆的报业圈已经有足够多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了。我说:“你在这里代表了美国总统;你还希望竞选下届总统。”我还表示届时他的太太和儿子可能会到机场接他,夫人的出现将造成相当尴尬的场面。威尔基听了气得跺脚离去。当时我已经非常疲倦,于是倒头便睡。

我八点醒来时,威尔基已在用早餐,我们各吃各的,半句话没说。九点钟他有一个演讲。正当他起身准备离开时,他转身对我说:“迈可,我要你去见夫人,告诉她她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华盛顿。”

“那里可以找到她?”我问。他腼腆地说:“在市中心妇幼医院的顶层,她有一个公寓。那是她引以为傲的慈善机构。

大约十一点。我到医院要求见夫人。当我被引进她的客厅后,我愚钝地告诉她,她不能和威尔基先生一起回华盛顿。

“是我,”我说,“我告诉温德尔不能带你同行,因为从政治上说,这是非常不智的。”

在我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前,她的长指甲已经朝我的面颊使劲地抓了下去。她是这么的用力,以致在我脸上整整留下了一个星期的疤痕。

考尔斯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里斯论坛报》(Minneapolis Tribune)和爱荷华州《狄盟市注册报》(Des Moines Register)记者,后来创办《展望》(Look)周刊。

应该说,他的这段故事写得很细致、很生动,但是,这又是一个破绽百出,编造得非常荒唐,非常拙劣的故事。

威尔基于10月2日由成都到达重庆,7日下午离开重庆,飞赴西安,其间行程斑斑可考。为了以确凿的证据揭露考尔斯所编“绯闻”的荒唐,笔者现依据当时重庆《大公报》的报导及相关档案,将威尔基与考尔斯在重庆的活动排列于下:

10月2日:威尔基等一行于下午3时46分,由成都抵达重庆。旋即驱车入城参观市容。6时许至旅邸休息。

10月3日:上午9时起,在美国大使高斯陪同下,威尔基偕其随员考尔斯(当时翻译为高而思)、白纳斯、鲍培,陆续拜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秉常、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

10时40分,拜会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谈至11时15分。11时3刻威尔基考尔斯、白纳斯、鲍培赴国民政府,拜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2时,林森设宴招待威尔基。出席者有居正、于右任、孔祥熙、美国大使高斯、考尔斯、白纳斯、梅森少校、皮耳少校等。

5时至6时,美国大使高斯假座重庆嘉陵宾馆举行茶会,招待威尔基,到孙科、于右任等中外来宾三百余人。6时许散会。

晚8时,蒋介石及宋美龄假军委会礼堂设宴欢迎威尔基。参加者有威尔基及其随员考尔斯、白纳斯、梅森少校、皮耳少校、美国大使高斯、史迪威将军、陈纳德司令、苏联大使潘友新、英国大使薛穆及澳、荷、捷克等国外交使节与夫人。中国方面参加者有宋庆龄、孔祥熙夫妇、孙科夫妇、居正、于右任、王宠惠、吴铁城、冯玉祥、何应钦等多人。

10月4日:晨,威尔基由翁文灏陪同,参观重庆工厂。中午,翁在中央造纸厂设宴招待。下午,威尔基返城。

同日下午4时,宋美龄以美国联合援华委员会名誉会长名义假外交部举行茶会,欢迎美国总统代表、美国援华会名誉会长威尔基。出席宋庆龄、孔祥熙、孙科、史迪威及威尔基随员考尔斯、白纳斯、皮耳海军少校、梅森陆军少校及中外记者百余人。威尔基首先参观儿童保育院及抗属工厂作品展览,宋美龄为之“一一加以说明”。参观后,茶会开始,由儿童保育院儿童表演歌舞及合唱。进茶点后,宋美龄致欢迎词,威尔基作答。6时散会。

10月5日:上午9时,威尔基由顾毓琇陪同,参观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及南开中学。12时返城,参加教育部长陈立夫举行的宴会。下午,蒋介石、宋美龄继续与威尔基晤谈。同日,受到威尔基接见的还有史迪威、胡霖、张伯苓、周恩来等人。

中午,何应钦在军委会设宴招待威尔基。午后4时,中美、中英、中苏、中法文化协会等18个团体在嘉陵宾馆举行联合茶会,欢迎威尔基一行。到美国大使高斯、苏联大使潘友新及王世杰、冯玉祥等三百余人,由吴铁城致欢迎词。

午后7时,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长及中美文化协会主席的身份在重庆范庄私邸设宴招待威尔基,宋美龄、宋庆龄、孙科、周恩来、、冯玉祥等及美国大使高斯、史迪威、陈纳德,威尔基的随员白纳斯、皮尔、梅森等一百余人参加。席设范庄草坪,所用为“新生活自助餐”。

9时,威尔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谈线时,威尔基由董显光陪同,参观妇女指导委员会,宋美龄出面招待,导往各办公室参观。至11时结束。

综观上述日程,可见整个威尔基访渝期间,由蒋介石主持,宋美龄参加的欢迎宴会只有10月3日晚一次。这次,威尔基和考尔斯都参加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次宴会,而不是考尔斯回忆中所说的会后还需要回到宋宅补进“晚餐”的“招待会”。会后也不如考尔斯所述,客人们分散谈话,以致威尔基可以乘机和宋美龄相约,溜出去偷情。

关于宴后情况,重庆《大公报》报道说:宴毕,由中央广播电台表演国乐。“音乐节目进行时,威氏倾耳细听,极为注意。每一节目奏毕时,威氏即向蒋夫人询问甚久,蒋夫人则详加解释。”“全部音乐节目完毕,威氏即登台参观乐器。各大使亦继其后。威氏对每一种乐器均详加研究,蒋夫人以极愉快之情逐予解说。蒋夫人并亲抚古琴以氏,威氏叹为观止。”“十时半许,一夕盛会尽欢而散。”这其间,有威尔基与宋美龄调情、相约、出溜的机会吗?

重要的是,威尔基来华前和宋美龄从未谋面,到重庆后,3日中午,和蒋氏夫妇仅有35分钟的谈话。晚宴时,威尔基和宋美龄之间的感情怎么可能迅速升温,达到互相默契,外出偷情的高热度呢?

人的记忆常常不很准确。是不是事情发生在其他日子,考尔斯的回忆发生部分误差了呢?

。4日。这一天,宋美龄为威尔基举行欢迎茶会,考尔斯是到会者之一。有无可能,偷情发生在这一天晚上呢?然而,档案记载,当晚,蒋介石与威尔基谈话,宋美龄任翻译。双方长谈三小时半,不可能发生威尔基要考尔斯掩护,自己和宋美龄开溜的事。

5日。根据档案记载,蒋介石、宋美龄与威尔基之间的谈线分起至八时十五分止,地点在重庆九龙坡蒋介石官邸。谈话后,同至曾家岩进晚餐,饭后继续谈话,宋美龄始终在场,也不可能发生和威尔基共同开溜之事。(史料初编,第771页)

6日。孔祥熙在私邸草坪设宴欢迎威尔基。此次宴会取“自助餐”形式,有点儿像考尔斯回忆所述的“招待会”了,然而,这次宴会,蒋介石并未参加,考尔斯也未出席,自然,不可能产生威尔基要考尔斯打掩护,纠缠蒋介石以分散其注意力一类情节。

据《大公报》报道,当日的情况是;孔祥熙致欢迎词。8时15分,威尔基致答词,其后即在范庄向中国全国发表演讲词。词毕,继续进餐。餐毕,放映电影。八时许,宴会结束。又据威尔基自述:晚饭吃过之后,他即受宋美龄之邀,一起入室,与宋蔼龄“大聊特聊”,一起谈到晚上11点,然后是孔祥熙进来,加入“龙门阵”。这是威尔基等在重庆度过的最后一个晚上。第二天下午,威尔基等就离开了。

可见,在威尔基停留在重庆的六天中,不可能发生考尔斯“回忆”所述的一类情节。

此外,现存的蒋介石和威尔基之间的谈话记录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根据蒋介石本人的统计,他和威尔基的谈话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之多,分别之前,蒋并友好地向威尔基表示,将来旅顺、大连可由中美共同使用。这种情况也表明,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

第一,蒋介石举行的“盛大招待会”,来宾众多,蒋介石要一一会见、寒暄的高贵来宾也很多。考尔斯只是威尔基的一介随员,怎么可能用“一连串有关中国的问题”缠住蒋介石达“一小时”之久?

第二,蒋介石仅仅在“招待会”上一时不见了威尔基与宋美龄,何以就轻率地断定二人出外偷情,以致于“盛怒狂奔”,率领持枪卫兵冲进威尔基住地,亲自搜查?蒋介石手下特务无数,要了解威、宋何在,何须亲自操劳?此类事情,越秘密越好,蒋介石带着卫兵,当着考尔斯的面搜查,一旦果有其事,当场捉出,一个是罗斯福的特使,一个是自己的夫人,蒋介石将何以善其后?

第四、威尔基是美国共和党的领袖,罗斯福的特使,考尔斯怎么可能谩骂他:“你是个该死的大笨蛋”?

第五,宋美龄作为蒋介石夫人,出访美国是件大事,中美双方都需要做很多准备,签证也需要时间,威尔基预定10月9日离华,怎么可能邀请宋美龄“同返华盛顿”;宋美龄作为蒋介石夫人,自然懂得她的出访并非小事,数日之内不可能仓促启程,怎么可能在听说不能与威尔基同行之后,就用“长指甲”朝考尔斯的面颊“使劲地抓下去”?

第六,考尔斯对威尔基说:“在重庆的报业圈已经有够多的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了。”威尔基在重庆停留的时日不过6天,即使威、宋之间有什么“风流韵事”,报业何从知晓?传播何能如此之快?如此之“足够多”?

以上六条,条条足以证明,考尔斯的“回忆”是编造的,而且编造得极为拙劣、低下。

威尔基于1942年10月14日回到美国。同年11月26日,宋美龄相继抵达,开始了对美国的长达7个多月的访问。此事是否肇因于威尔基呢?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档案记载,邀请宋美龄访美的是罗斯福总统夫妇,1942年8月22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表示他本人及夫人都非常盼望“蒋夫人能即来敝国”。9月16日,罗斯福夫妇再次致电蒋介石,重申这一邀请。这两次邀请都在威尔基访华之前,可见,宋美龄访美,既非肇因于威尔基,也不需要依赖威尔基的力量。

威尔基确曾积极推动宋美龄访美。根据威尔基的回忆《天下一家》(OneWorld)等资料,可知10月5日,威尔基在和宋美龄的谈话中,曾建议宋美龄去美作亲善访问。10月6日晚,威尔基在和孔祥熙谈话时,又说明其理由是:美国人亟需了解亚洲与中国,中国方面有头脑以及有道德力量的人,应该帮助教育美国人。蒋夫人将是最完美的大使,她有极大的能力,会在美国产生极为有效的影响力。他说:凭借蒋夫人的“机智、魔力、一颗大度而体贴的心,高雅美丽的举止与外表,以及炽烈的信念,她正是我们需要的访客。

威尔基回美后,还曾向罗斯福转达过宋美龄希望访美的口信。但是,威尔基的这些举动,都是在执行罗斯福总统的政策和指示。在很长时期内,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漠视中国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战。威尔基反对日本侵华,对中国友好,积极主张援助中国抗日。在这些方面,他和罗斯福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宋美龄访美,则一是为了向美国人宣传中国抗战,争取美援,二是为了治病。

抗战爆发后,宋美龄即积极投身对外宣传,特别是对美宣传。她积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接见外国记者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国抗战。她的宣传受到美国舆论的重视和高度评价。1942年秋,中国抗战还处于艰难时期,自然有进一步争取美国支援的必要。

同时,这一时期,宋美龄的健康状况恶化也迫使她下决心赴美治疗,抗战初期,宋美龄到淞沪前线劳军,突遇日机空袭,宋美龄的座车在匆忙躲闪中倾覆,宋美龄不幸受伤。自此,宋美龄即长期多病。

1942年10月下旬,宋美龄的身体状况日差,蒋介石担心宋患有癌症,决定命宋赴美治疗。同月27日,蒋介石日记云:“妻子体弱时病,而未能发现病因,甚忧。”29日日记云:“妻子体弱神衰,其胃恐有癌,甚可虑也。”30日日记云:“恐妻病癌,心甚不安,决令飞美就医,早为割治。”

如果宋美龄和威尔基之间确有“风流韵事”,蒋介石又曾“发怒狂奔”,率兵搜查,那末,他们二人之间一定会发生感情危机,但是,现存蒋介石日记(未刊)却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11月2日日记云:“今日为妻将赴美,此心甚抑郁,不知此生尚能有几年同住耶?惟默祝上帝保佑而已。”

11月17日日记云:“本日夫妻尤依依不舍,甚以明日将别为忧。惟妻此次赴美,余以关于中美合作、国际与太平洋集体安全等方案交付,敬祝吾妻之能达成使命也。”

11月18日日记云:“本晨五时醒后不能安眠,默祷吾妻此行平安与成功。九时,送妻至九龙坡机场,同上机,送至新津大机场。十二时,送妻登机,见其机大,乘坐必平稳,此心稍安。别时妻不忍正目仰视,别后更觉黯然销魂之情景,心甚悲怆。惟祝上帝赐予生育子女,以补吾妻平生之不足也。”

宋美龄启程后,蒋介石倍感惆怅,于11月19日作诗云:“平时不觉夫妻乐,相别方知爱情长。别后更觉吾妻爱,惆怅不寐苦夫肠。”

11月29日日记云:“妻于十八日赴美,临别凄怆,儿女情长,今又获一次经验也。”

11月28日日记云:“妻于二十六日平安飞到美国,并据医者检查,决无癌症,此心甚慰。”

12月1日日记云:“本日为余夫妇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晨起,先谢上帝保佑与扶掖成全之恩德,晚,往孔姨宅举葡萄酒恭祝余妻康健。”

1943年2月4日日记云:“今日为旧历除夕,孤身独影,萧条寂寞,念吾妻与两儿不见。”

类似的记载还很多。如果宋美龄与威尔基有私情,蒋介石又确有所觉,他能写得出上述日记吗?

在蒋介石和宋美龄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有过两三次感情危机。例如,1940年10月,宋美龄赴香港养病,曾长期拒绝回渝。次年2月4日,蒋介石日记云:“接妻不返渝之函,乃以夫妻各尽其道复之。淡泊宁静,毫无所动。”这段日记表明,蒋宋之间发生了某种矛盾(关于此,笔者将另文分析)。而蒋在宋美龄赴美前后的日记表明,二人之间当时不存在任何隔阂。

早在1974年,美国人艾贝尔(Tyler Abell)整理、出版的其父皮尔逊日记(Drew Pearson Diaries)的上册中就有记载。该书谈到,威尔基以罗斯福总统特使名义访问重庆时,与蒋夫人有染,蒋委员长盛怒之下,带60名宪兵到南岸官邸去捉奸,并无所获。威尔基临行去向蒋夫人辞行,闭门一小时二十分钟才出来。等等。考尔斯所述正是皮尔逊日记有关说法的细致化。

皮尔逊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其人文品不佳,专门挖人阴私,曾被罗斯福斥为“习惯造谣的人”。威尔基访华期间他并不在重庆,更与威尔基没有密切关系。

其日记始于1949年,止于1959年,所述宋、威之间的风流韵事见于1957年6月13日日记,完全是事隔多年的道听途说,本无多大价值。然而,由于其事具有“商业价值”,所以日记出版后,迅速受到注意,被美国的每月书会列为重点推荐对象。该会当月的书讯在介绍该日记时不仅刊出威尔基与宋美龄的并列照片,而且下题“匆匆的结合”(A hasty liaison)数字。

事为台湾驻纽约新闻处主任陆以正发现,上报台湾新闻局,新闻局不敢再继续上报,但宋美龄已读到了一位好事的美国老太太寄来的书讯,大为震怒,指令陆以正在美国《》等十大报纸刊登全页广告辟谣。

陆以正经过反复考虑,并经宋美龄同意,先向该书的出版公司交涉,要求更正,遭到拒绝。其后,陆以正即收集证据、证词,代表宋美龄向纽约州最高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要求出版公司与艾贝尔赔偿宋美龄的名誉损失三百万美元。

经过一年多的谈判磋商,出版商最终接受三项条件:一、公开道歉;二、承诺在本书重版时,将诽谤的文字删除。三、律师费由双方各自负担,被告方赔偿起诉方诉状费、送达费、存证信函费等共七百多美元。此三项条件经宋美龄批准。

以上情况,具见陆以正所著《微臣无力可回天》一书,台北天下文化书坊2002年4月出版,兹不赘述。

据说,按英美制度,提出诽谤诉讼,原告如为公众人物,有责任提出对方诽谤不能成立的证据。陆以正代表宋美龄控告皮尔逊日记的出版者及编者,就必须设法证明该书所述纯属子虚。

在找寻证据的过程中,陆以正找到了考尔斯(陆书译作柯尔斯)。其情况,陆书写道:

我去见柯尔斯,他没想到事隔三十年。还有人记得他曾在战时到过重庆,相谈甚欢。

我问他《皮尔逊日记》所提的故事是否正确,他大笑说:“这是不可能的事,绝对没有!”我说可否请他给我一封信,以当年陪伴威尔基访华记者的身份,说明绝无此事。他马上唤女秘书进来,口授了一封信,签名交给了我。这样豪爽的个性,至今令我难忘。

陆以正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大概也一直没有发现,当年这位保证“绝对没有”此事的“证人”十一年后又在“回忆”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活灵活现地描述了本文一开始引录的那段“风流韵事”。

怎样理解考尔斯的反复无常呢?看来,只能用“商业价值”来解释了。为了吸引读者,考尔斯在写作自己的回忆录时,终于觉得那段“八卦新闻”还是很有用。不仅如此,到了1996年,考尔斯的老婆芙洛尔·考尔斯在写作《交友录》(She made friends and kept them)时还觉得“有用”,再次照抄丈夫的谎言。他们的共同想法大概是,即使再为台湾方面发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皮尔逊日记》的官司不是七百多美元就了结了吗?

明亮、真实、美丽~美国著名画家帕克斯顿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帕克斯顿1869年6月22日出生于美国,享年72岁。他18岁获得了考尔斯艺术学校的奖学金,是个成绩优异学生。帕克斯顿与他的妻子是在学校相识,两个人都艺术都十分热爱,最后在1896年他与妻子伊丽莎白·沃恩·奥基订婚。

帕克斯顿在1916年成立了他们的工作室,他的妻子在事业上对他帮助很多。在一次演讲时他说:“只有妻子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她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爱人,她在事业上鼓励我,我才有信心憧憬未来”。

帕克斯顿在1906年到1913年做过美术老师,他这个期间绘画许多的油画作品,在一次火灾中,烧毁了他许多优秀作品。

帕克斯顿的一生绘画了许许多多的知名作品,如“红扇”是绘画他妻子的肖像作品,“一位女士的肖像”和“美国人的肖像”都是他在1881年和1877年的绘画作品,帕克斯顿的作品多数是绘画人物,以女性为主,有显赫优雅的女性,也有女仆。他的作品丰富多彩,模糊中蕴含着具体。

帕克斯顿和他的妻子没有孩子。但是他们依然很幸福,当帕克斯顿72岁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客厅为他的妻子画画。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作品永远呈现在我们眼前。

《无边泳池》柏林首映红毯 斯卡斯加德搞怪倒地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2日,德国柏林,第73届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无边泳池》首映红毯,影片主创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米娅·高斯、布兰登·柯南伯格等亮相。

主创合照中,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单膝跪地,180度大侧身秀出大长腿,翘起迷人的兰花指。他还倒地红毯不起,剧组成员围观凑热闹,搞怪画风清奇又吸晴。

《无边泳池》由布兰登·柯南伯格执导,讲述一对情侣在孤岛度假胜地,享受着一个完美的假期:原始的海滩,出色的工作人员,充足的日光浴。但在迷人而神秘的加比的引导下,他们冒险走出度假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暴力、享乐主义和无尽恐怖的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