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毛主席之孙毛新宇,在一次参观中发现毛主席是毛太华的第20代子孙。
1893年,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自小在当地的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当时陈独秀、胡适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影响。
毕业后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才第一次离开湖南,去到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
在当管理员的期间,除去每天负责同学们的借还书登记工作外,毛主席其他时间都沉迷在书籍的海洋中。
1919年,一场以学生为主、各个阶层都广泛参与的震惊中外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
怀揣着理想,梦想为深爱的国家做出改变的毛主席回到了湖南长沙,领导众多湖南长沙的学会们加入了五四运动的大中。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追寻马克思主义的脚步,要走与俄国十月革命一样的道路。
1921年,毛主席又参与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并成立了湖南支部,在任书记期间,与工人们一起推动湖南的工人运动。
此后几年,毛主席大多数时间都在湖南周边奔走行动,包括发生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正是在湖南,毛主席遇到了后来一起奋斗、志同道合的诸多好友,也遇到了当时的进步教师杨昌济先生,
湖南对于毛主席的一生来说,不仅是他的出生地,更是他思想初步的养成地和后来革命事业的出发地。
原来,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这不假,可作为韶山毛氏一族的祖先毛太华又是哪里人呢?
作为湖南韶山毛氏祖先的毛太华也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也是中途搬迁过来的。
在元末明初那个战乱频频的年代,毛太华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携家人到处逃难,于是举家搬迁到了云南一个叫沧澜卫的地方。
当时的云南属于偏远地区,毛太华看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也不错,而且没有战乱,便建议不再向前走了,就在这里定居吧。
但毛太华和他的家族总算找到了容身之处,说到毛太华的老家江西,在那时候也算是富裕地方,相比于云南来说他们有更加先进的农耕技术。
加上初到此处想着赶紧安居乐业,毛氏一族也愿意吃苦,所以当地人很喜欢他们,日子也渐渐过得安稳起来。
明朝洪武初期,明朝的军队平定了云南,于是开始在云南实行改革,为了更加了解当地的农耕与风土人情,军队决定在当地征兵。
听到征兵的通告,毛太华应征入伍,作为首批的应征入伍者,毛太华的从军之路也一帆风顺。
其一,他在此居住多年很熟悉当地的情况;其二,他是搬迁过来的,对靠近南方相对发达地区的情况也了解。
于是他被提拔为掌管一百二十军士的百户长,随即居住的地方也命名成“毛家湾”。
后来毛太华娶了一位当地的妻子,在几年的当兵生涯中,他多次协助驻地明兵进行改城造城建城计划,因此也多次立下军功。
按理说毛太华在云南沧澜卫生活的不错,为什么又会大费周章举家搬迁到湖南呢?
原来明初时由于战乱,使得湖南的人口锐减,为了让湖南的经济生产早日恢复,只能从外地迁人到湖南。
第一个就是江西籍的要迁一部分过来,毛太华的原籍就是在江西,所以他要迁到湖南。
另一个就是当时驻守云南沧澜卫的将士人口中,很多口音与湖南口音相似,为了方便经济生产和当地的文化保护,便将驻在沧澜卫的守军迁回湖南。
从此毛太华便在湖南安家落户,毛氏一族也在韶山迅速开枝散叶,在第二十代时出现了一代伟人——毛主席。
毛主席出生于湖南韶山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毛太华也确实是韶山毛氏一族的祖先,以及迁到韶山前前后后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09年毛主席之孙毛新宇要去衢州参观毛氏祖宅,衢州的毛氏祖宅与韶山的毛氏又有什么联系呢?
作为唯一的嫡孙,毛新宇从小就受到毛主席的疼爱,毛主席也对毛新宇报以极大的期望。
长大后的毛新宇也不负主席所望,早早的就读完博士,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为专家,还是我军最为年轻的少将军衔。
这次去衢州参观毛氏祖宅也是毛新宇提出的,他认为去看看毛氏祖宅能从中体会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更加了解自己的家族。
衢州位于浙江省,而毛氏祖宅则位于江山市的清漾村,江山市属于衢州市下辖的县级市。
清漾村的毛氏祖宅内,完整的保存了毛氏家族的家规、家教,所有均用大字书刻在了石匾上,其中的毛氏族谱更是被保存的完好无缺。
青年名叫毛渐,立志考取功名,但家里很穷常常都吃不上饭,于是同族的另一位年轻人经常帮助他,给他送吃送喝。
毛渐本就是一位志在考取功名的人,这样有志气的青年怎么会忘记别人的恩情呢,于是暗下决心在考取到功名后要帮助族人。
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暗暗许下的承诺,帮助族人修祠堂重编毛氏族谱,这便是清漾村族谱的第一稿。
在后来几百年的岁月里,毛氏家族代代都有才人出,他们也不忘初心,继续修谱。
这所创办于1898年的学校,在创立之初还叫京师大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才改名叫北京大学的年轻学校,成了当时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但在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北京大学还是有名的“贵族学校”,学生们以不学无术出名。
当时的教育部任命蔡元培出任校长后,蔡元培看着此时的北京大学,觉得中国的大学不应该是这样,于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蔡元培校长秉持着“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积极招募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等当时有名的几位新文化斗士在学校任职。
蔡元培并没有采取说谁对说错这种死板的办法,而是任由其发展争论,最终形成了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一辈的守旧派以辜鸿铭为代表,渐渐接纳了新的文化思想,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也吸收老派中精华的部分结合成特有的新文化。
因此在那个时候,北京大学有许多人才加入,包括近代国学大师毛子水,也年轻时的毛主席。
前面讲到过,毛主席曾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一次毛子水来借书,遇到了正在看书的毛主席。
在以后的闲聊中毛子水就发现毛主席学识深厚,能看到问题本质,分析很透彻,于是就开玩笑说:
毛子水哈哈大笑道:“我虽然不是湖南人,但你们韶山毛氏可说不定与我们衢州毛氏同支哦。”
一次偶然机会,毛主席开会的地方距离衢州不远,于是他想到了当年在图书馆里和毛子水的对话,便跟随行人员提起想去衢州看看。
其实这么多年来,毛主席读过的书籍无数,心里大概清楚了衢州的毛氏与韶山的毛氏就是出于同支。
正当所有人都毫无头绪的时候,当时在衢州市江山市档案馆任职的档案管理员,却在无意中得到了原本破旧的族谱。
档案管理员看着这颇有年代感的族谱,便花钱买了回去,准备供档案室收藏研究。
原来这份族谱正是在战乱中不见踪迹的衢州清漾村的毛氏族谱,当地档案馆高度重视,立马对族谱进行了研究。
2009年,毛新宇就带着家人去衢州认祖归宗,并确定毛主席是毛太华的第20代子孙。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中,对于家族的归属感尤为深厚,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家族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试想一个国家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一个个家庭又由其家族凝聚在一起,正是因为有了家族观念然后延伸到国家,才有了国家观念。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清明大似年”,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于清明节祭祖这件事有多么重视。
这不仅仅是缅怀我们的祖先或者前辈,更是在提醒后人,关于家族、关于团结、关于凝聚力。
但从许多故事中也可以发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具家族、亲缘情怀的人,只不过是永远把国和民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更值得我们去缅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