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别:寻找苏联的影子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塔吉克斯坦是中国的西邻,曾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世人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此间即将出版的《环球》杂志刊登《杜尚别:寻找苏联的影子》一文,通过该刊记者的实地游历,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原苏联解体以来的历史演变。现全文转发如下:

塔吉克斯坦曾是个默默无闻的中亚小国,它真正为世人所熟知正是借助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与阿富汗一河之隔的它,是全球成百上千的新闻记者进入战地的必经道路之一,当年许多伤员也都被送到此处医治,许多当地司机则靠着运送记者到阿富汗“大发其财”。现如今,那里的老百姓最最渴望的就是和平与安宁。

“你们是外国记者啊?我跟记者特熟,阿富汗战争的时候我送过德国和泰国的记者去边境,好几百公里的路程呢,太惊险了……”走出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机场,我随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穆泰非常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一听是记者,他马上就热情如火起来。

塔吉克人的热情好客在穆泰身上展露无遗。他格外殷勤地帮着提行李,乐意回答我的各种问题,讲到高兴处,还手舞足蹈,好几次手都离了方向盘,对面来车飞驰而过,颇有险象环生的感觉。

中亚各国的首都中杜尚别历史最短,建市只有80年。杜尚别虽然没有古斑苍然的城墙,但却有它独特的魅力。出租车行驶城市的夜色中穿行,已经暮秋了,杜尚别的夜晚却只有微微的凉意。城市的街道宽敞大气,横贯城市的鲁达基街中央和两旁,都是参天的法国梧桐。秋风吹过,树叶簌簌飘落,昏黄的路灯给满地的杏黄镀上一层朦胧。因为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城市里的房屋都不高,不少是偏欧式的建筑,红墙白边的议会大楼、喷泉簇拥的芭蕾剧院显得古色古香。走在大街上很难想像,这个美丽静谧的城市在苏联解体后经历过5年的内战,不少街道都曾经是战场。

街上人烟稀少,车辆也不多,大多是俄罗斯产的伏尔加、拉达。碰上奔驰、凌志等好车,十有八九是外国使团和国际组织的。当地人长相酷似伊朗人,女子眉色如黛,目似点漆,轮廓很美,并非精心修饰。她们大多穿着绒布缝制的传统长袍,围着头巾,穿职业装的凤毛麟角。这里的年轻男子穿西服的居多,偶尔有白发长髯的老人走过,却是披着大袍,戴帽子,很有威仪的样子。

城里商店以食品店居多。据说,塔居民用在吃上的花销占收入的82%左右。食品店里像火腿肠、酸奶、巧克力等,也多俄罗斯商品,但普通市民较少问津,他们最多买些馕和面包。只有路边的柯达洗像店、登喜路香烟的广告、面饼极厚的“塔式”比萨饼、一些西方电影的录像带,才让人感觉到稍许西方气息。

杜尚别市内最气派的建筑不是,也不是议会,而是俄罗斯大使馆。两栋气派的大高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现任大使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的孙子,长相跟他爷爷颇有几分神似。

我所住的“塔吉克斯坦宾馆”是杜尚别最好的宾馆,所有重大的国际会议都在那里举办。宾馆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有20多年的历史了。即使是豪华间,也非常的简朴:小小的单人床,一翻身就会掉到地上,古旧的家具,14寸的小彩电,衣橱嵌在墙里,把手松动,房屋不大隔音,我甚至能听见隔壁的电话铃响和男子打电线年阿富汗战争时,这座宾馆里住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有人没地方住,就在餐厅搭个床,服务员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很是得意。

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你会发现街边的小饭馆很多,要吃最地道的风味,就不能太苛求卫生条件。在鲁达基大街尽头有家没名的饭馆,门脸儿很不起眼,进出的人却络绎不绝。那里最出名的是“比基汤”。一个很小的瓦罐散发着浓酽的肉香端到你面前,里边有樱桃果,豆子,西红柿酱,土豆,还有炖得烂熟的牛肉,价格不到两个美元,让你恨不得把舌头都吃下去,而且一整天都不会饿。据说这是阿塞拜疆的食物,但是店主却把它与当地的食材结合,做得相当地道,每天都能卖掉近百罐。

这有不少很好的西餐厅,但都不张扬,有的在陋巷,有的外观毫不起眼,但菜肴绝对好。从冷盘到热菜,格外考究。在塔吉克斯坦可以任意闯进任何餐厅吃饭而不用担心付不起账,因为尽管厨师一流,服务也不错,价格却便宜得出奇,花上20多美元就可以享受一餐丰富而令人回味的美味佳肴。

赖帕米尔高原所赐,塔吉克斯坦拥有世界第三的水利资源,拥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更有许多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是世界各国登山爱好者向往的圣地。我虽没看到高峰雪山,但是我却有幸去了离杜尚别市郊55公里的沃尔佐布峡谷,一路上峰回路转,两边是险峻的山崖。这里在内战时是土匪出没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区了。在海拔1900米的高山上,坐落着一家名为“神泉”的疗养院,那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7层高楼依山而建,在白雪、蓝天的映衬下气势恢宏,很有些西藏布达拉宫的味道。疗养院可以容纳上千人,因为这里的温泉对风湿、关节炎具有神奇的疗效,所以一直久负盛名,目前还有不少东欧和俄罗斯人前来度假。每天只需花16个索莫尼(5美元),就可以享受三餐和一次免费按摩,还有医生专门给你量身定做疗养计划。离疗养院不远的地方有从地底冒出的蒸汽,温度高达94度,是天然的桑拿房。但是人在那里不能久呆,最多14分钟。一个老太太告诉我,曾有村民把羊赶到这里,10分钟后羊就熟了。

塔吉克斯坦是个农业国家,国家经济主要靠棉花和铝业支撑。虽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外加帕米尔高原这个聚宝盆,但自然条件的恶劣限制了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997年内战结束后,塔吉克斯坦在总统拉赫莫诺夫的领导下,经济正稳步增长,目前年均增长率约1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对它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到杜尚别的第二天,恰逢总统宣布将最低工资提高至7索莫尼(2美元左右)。两个多美元在杜尚别能买到什么呢?我决定到市场转一转。

这里的大市场叫绿色巴扎。里面人声鼎沸,非常热闹。我发现物价并不低,10个鸡蛋要1个多美元,1公斤牛肉要2.5美元。寻常百姓买的只是洋葱、土豆、胡萝卜和圆白菜。黄瓜、西红柿都不是一般人能问津的。当地朋友说,在这里,一周能吃得起一顿抓饭就算富人了。大市场里还有许多叫卖塑料袋的小孩,本该上学的孩子,却衣衫褴褛地在市场里靠帮人搬东西、看摊位谋生。都说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好些司机住在城郊,凌晨5点钟就赶到宾馆门口等活儿,当地人没有钱打车,只有做外国人的生意,每天到家都深夜了。问了七八个司机,家里孩子最少的是5个,其余都是7个、10个,惊得我瞪大了眼睛:想不到这么低的收入水平却要养育这么多孩子。但是他们似乎不以为然,连埋怨都是轻描淡写:“过去孩子生多了,可以当英雄母亲,可以得国家津贴,现在什么都没有,只能自己负担了。”

聊起原苏联,很显然他们对那个年代还是眷念的,生活富足,起码有义务教育、充足的水电气供应。现在,学校开始收费,英语、计算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的。城市的用气问题也很突出,因为苏联时候实施计划经济,中亚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杜尚别的生活用气一直是从那里过来的,苏联分崩离析后,只要乌兹别克斯坦中断供气,这里人也毫无解决办法。司机们抱怨最多的是油,塔吉克斯坦不产石油,汽油都是从俄罗斯运过来的,油品很差,好车用的汽油有时根本就踏破铁鞋无觅处。但落差最大的还是人们的心理,一个出租车司机原来是管风琴师,他在苏联时候经常到世界各国演出,因为苏联是超级大国,即使在美国街头,警察看到他的苏联护照,对他非常尊敬,他自己也感到很有面子。但是现在就连到莫斯科探望亲戚都要被俄罗斯警察追着查护照,忍受他们的盘问,在地铁里还要提防被光头党毒打。至于到其他国家,许多人连塔吉克斯坦在哪里都不知道。

因为国内找工作比较难,所以不少塔吉克斯坦人离乡背井,到国外打工。据国际移民组织的统计,每4家塔吉克斯坦家庭就有1家有人在外边打工,尤以到俄罗斯为最多——62万人。我到杜尚别那几天正赶上莫斯科严打,内容之一就是遣送塔吉克斯坦的非法劳工。出租车司机边听新闻边叹气,他告诉我,他也去那里挣过钱。但不管是司机还是我接触到的其他塔吉克斯坦人,他们都相当乐观,非常健谈好客,而且格外虔诚。当时正赶上斋月,好多司机都严格地等到太阳下山才吃东西。好多人都说,现在虽然收入不多,至少世道还太平,没有战争,还可以吃饱肚子。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