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死神”西蒙一人击毙705名敌人堪称世界狙击手的天花板

的国家历史故事在北欧地区是极其之常见的,而芬兰则十分标准且完美地执行过这套

俄罗斯帝国、曼尼拉事件、苏芬战争、法斯西势力、这些都是芬兰一国发展史的关键词,而我们今天,便带大家深入浅出的了解下芬兰的历史。

由于历史原因,1808年时,芬兰被迫脱离瑞典,成为附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自治地区,而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俄罗素的当政权系发生变化,苏维埃的大旗树立起来,芬兰便得以独立。

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芬兰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芬兰成为了被苏联高度关注和警惕的对象。

苏联十分担心芬兰会与德国勾结对本国造成影响,而芬兰政府在二战时期之前一直表现出的“敌俄亲法”的态度和意志,也正是让苏联深深忌惮的根源所在。

所谓宁可错杀但绝不放过,在1939年时,苏联再也无法忍受这把悬在自己心头之上,那印有芬兰制造样的利刃,于是苏联政府对外宣称,在曼尼拉地区有本国士兵因遭受到芬兰的炮火打击而死亡。

而在次日,苏联政府便以此为由,迅速召集起了43万人的军队挺进了芬兰的国境,苏联无疑是想要趁着二战的混乱时局将芬兰占领,彻底了解心中大患。

但这场冬季战争却没有像百年前的那场“芬兰战争”一样顺利,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底持续到了次年的3月中旬,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前后共有120余万人参战,死伤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芬兰自知难敌苏联,于是在战争一开始便采取了游击防守策略,与苏联军队极为自然地形成了一攻一守的战争姿态。

熟悉地形的芬兰军队,总能出其不意地袭击敌部,苏联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力所不逮,而苏联最终也为其采用的人海碾压战术而付出了代价,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一场伤敌一千自损成倍的亏本买卖。

人类的记忆方式是极为特殊且多样化的,诸多记忆方式中的一种,便是依靠对某事件中亮点、重点来进行记忆强化。

同理而论,我们若是提起那场“苏芬冬日战争”,大多数人必然会在以及在那场战争中,佩戴着白色面具,匍匐于阴影的那位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

西蒙·海耶是土生土长的芬兰本国人,20岁时参军入伍,军事素质过硬,在苏芬战争战场上大放异彩。

在苏芬战争中,西蒙主要作为狙击手被投入战场,他与其他的狙击手无异,穿着一身雪白的伪装服饰,佩戴白色的全脸面具,配备一副白色滑雪板,穿行在各防御要地周遭。

来去如风的白色狙击部队可是苏联红军的噩梦,苏芬战争能以苏联惨胜这一最理想的结果告终,芬兰的狙击部队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如同幽昧,不损己方丝毫便能轻松团灭苏军的小股军伍队伍就是家常便饭,而且狙击手们经常在夜间主动出击,对苏军的精神和士气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在整个苏芬战争期间,西蒙被确认仅用狙击枪便精确击杀了敌军505名,在临时爆发的中短距离冲突中,西蒙曾用其他武器击杀敌军 200人。

而击杀705名苏联士兵的战绩,也使他成为了世界狙击手的天花板,彼时,西蒙在军中绰号“白色死神”,并且西蒙的指挥员还断言,被西蒙击毙的敌军绝不止505人,至少也在520名以上。

西蒙被芬兰民众誉为是芬兰的“护国英雄”,而苏联军队也逐渐获知了这位“白色死神”的大名。

而在芬兰建立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周遭地区,西蒙曾在600米远的一处隐蔽地点命中击杀了一名张望地势的苏联士兵,此举也引起了那支苏联队伍的高度恐惧。

于是他们搬出了一门火炮,向着子弹袭来的方向疯狂炮击,直到西蒙隐蔽处所在的山坡被夷为平地,但那时西蒙早已经踩着滑雪板走出很远了。

而西蒙的厉害之处,可远不止杀敌战绩这么浅显,在整个二战期间,伤亡人数共计两亿人之多,死亡人数占据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平均每2万颗子弹才能导致一人的死亡。

但对于狙击手而言,几乎每颗子弹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头颅,但相比起世界范畴内其他国家的狙击概率统计,却难以满足上述弹无虚发的命中率。

而反观芬兰,芬兰的狙击命中概率则十分满足该情况,无疑,芬兰的狙击部队拔高了全世界的平均成绩,而西蒙作为狙击部队的王牌,更是作用突出。

西蒙的事迹无疑带有着些许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狙击手形象,也会被或多或少的美化成高冷理智且帅气的形象,所以希望大家能保有着恰当的心态去看待此类。

牺牲在战场的两万五千芬兰士兵,丧命于西蒙枪口的七百苏联红军,都是被战争所迫害的平常人,没有人生来好战、好侵略,只是无穷尽的匮乏感与世界格局的疯狂内卷才导致了不幸场面的爆发。

战争是残酷的,民族英雄、护国奇兵,这些光辉伟大的称号,都是被冠以在某人头顶的单纯称谓而已,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所堆砌的,不正是战争所带来的重重恶果吗?

拒绝战争,崇尚和平是每个地球居民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信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